努力不是一場衝刺,而是一種節奏。
在持續與挫折之間,我們學會耐心,也學會相信。
或許,真正的天賦,不在於天生的才能,
而在於那顆願意不放棄、能在時間裡緩緩前行的心。
最近,我終於讀完在電子書櫃裡靜靜躺了許久的《恆毅力》。當初買它,只是因為書名吸引我。
人總是容易被自己欠缺的東西吸引。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個有恆心的人,所以凡是談「毅力」的主題,總特別能抓住我的目光。只是,三年後才真正打開閱讀,也算是一種小小的呼應吧。
書中有個提問讓我印象深刻:
「如果想要成功,你覺得天賦比較重要,還是努力比較重要?」
大多數人會回答「努力」,但在內心深處,我們仍傾向相信——天賦才是決定性的關鍵。當兩個學經歷相似的人出現在我們面前,一個聰慧伶俐,一個努力不懈,我們往往還是覺得前者會走得更遠。
也許,這是因為我們對「天賦」的理解太過狹隘。總以為那是與生俱來的才能:高智商、音樂天分、運動天資……但其實,天賦的面貌比我們想像的更廣。
我很喜歡網球名將 Roger Federer 在達特茅斯學院畢業典禮上的演講:
「是的,天賦很重要。我不會站在這裡告訴你它不重要。但「天賦」的定義,其實很廣。多數時候,所謂的天賦,不是與生俱來的「才能」,而是一種「韌性」。在網球場上,能打出高速旋轉、精準有力的正拍,的確是一種天賦。但在網球裡——就像在生活中一樣——自律也是一種天賦,耐心也是。相信自己是一種天賦;投入過程、熱愛過程,也是一種天賦。管理好人生,管理好自己——這些,也都可以是天賦。有些人天生就擁有這些能力,但每個人,都必須努力去培養它們。」
這段話讓我深受觸動。我們常常將「天賦」侷限在某種被羨慕的光環裡,卻忽略那些日常、沉靜、卻能讓人成長的特質——自律、耐心、投入、熱愛過程。
就如書中提到的:「潛力是一回事,發揮潛力又是另一回事。」如果我們沒有努力與堅持,再美好的潛力,也只是沈睡的種子。
作者認為,恆毅力 = 熱情 + 毅力。
這裡的「熱情」不只是「我很在乎某件事」,而是能「長久地」關注、不被誘惑分散的心。就像作者自己——心理學的世界如此廣闊,她卻選擇專注於「恆毅力」這個主題,年復一年地鑽研,直到這份熱情成為生命的一部分。
她也提到,恆毅力往往源於「身分認同」。
當我們知道自己是誰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我們會自然地採取那樣的思考與行動。身分認同與價值觀、信念與理想緊密相連——而當這些輪廓清晰,我們也更容易看見自己的人生方向。
當我們確立清晰的身分認同,就能看見那個「頂層目標」——那是我們最深的理想與願景。接著再回頭檢視底層目標(例行任務)、以及中層目標(例如出國留學的計畫),是否都與頂層目標緊密相連?越是一致,恆毅力就越能長久。
恆毅力或許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格特質,也不是成功的唯一要素。但我相信,它是讓人生無悔的關鍵之一。
因為無論你追求的是什麼,唯有努力付出、持續前行,才能走向屬於自己的答案。即使最終未能如願,至少已經問心無愧。而那份踏實的努力,會在時間的流動裡,靜靜開出屬於你的花。
也許,恆毅力不只是「堅持不放棄」,它更像是一種與自己長久相處的方式。學會在波動裡溫柔堅定,在困難裡繼續相信,那份靜靜延續的力量,正是讓我們在混亂世界裡仍能前行的天賦。